理论研究:“双减”政策下深化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改革路径研究-k8凯发

2021-12-22 16:54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面临学业竞争与健康成长“两项任务”、学习时间与锻炼时间“科学安排”的关键阶段。“双减”政策落地后,如何探索有效改革措施,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主管部门、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和共同责任。

   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改革现状分析

一是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影响堪忧。“应试教育”环境下,“唯分数论”甚嚣尘上,体育教育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问题。教育部曾对全国20多万名青少年进行体测,超过一半的初中以上男生无法完成一个引体向上动作,甚至两手握不住单杠;“小胖墩”“小眼镜”“小驼背”变成常见现象,甚至一些成人慢性病在中小学生中屡见不鲜。

二是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改革成效初现。以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实施为标志,国家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2021年9月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截至2019年),其中13—15岁学生优良率提高最为明显,较2014年上升5.1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中考体育考试分值提高,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增加。

三是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改革仍需深化。虽然中考体育制度改革措施夯实了体育教育基础,但在部分地区却走入另一个极端,作为督促学生被动进行体育锻炼、获取分数的手段,加上课时开设不足、场地设施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难题,导致“应试体育倾向严重”“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形式上又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等突出问题。

二、深化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改革的路径思考

一是明确考核评价改革目标。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作为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引导形成“自主自愿、积极参与,养成习惯、终身坚持”的良好健康生活习惯,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二是理清考核评价改革重点。坚持以体育人、融通互育,着眼于义务教育阶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深化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孩子兴趣需求,强调合格性、弱化选拔性,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和公平性,综合考虑选择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纠正“应试教育”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实现体育与教育目标、方法、标准紧密衔接、有机融合。

三是探索考核评价改革举措。1.强化全方位实施。从体育文化、教师理念、课程供给等全方位贯彻健康生活、科学锻炼理念,做到中小衔接、以测促练、抓早抓小、以下促上;加大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统筹体育教学人员考核,将城市教师“体育乡村支教”和农村教师“体育进修培训”纳入教育考核体系;定期开展城乡赛事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研究推广整班全员参与的体育项目。2.推进课程化改革。适当增加过程性考核权重,合理设置体育活动参与分、小学日常积累分等比重;深化现场考试科目改革,强化中长跑等基础项目,均衡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与击剑、轮滑等新兴项目比重,科学配置力量型、技巧型、团队型等项目类别;促进体育教学与爱国主义、劳动体验等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3.引入社会化力量。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活动,支持采取购买服务、政府奖补、社会资助等方式引入特色体育项目;鼓励组建体育兴趣社团、兴趣小组,引导带动学生主动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市场化与公益性、专业化与常态化相结合。(周慧 李浩淼 李黎)


标签:

网站地图